文︱陆弃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把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比作“正在融化的冰块”:只要贸易失衡改善、生产回流美国,关税就有可能被削减或取消;并预告与若干国家的贸易谈判将在10月底基本完成。这个画面听起来颇有温情——仿佛全球贸易只要稍微努力,就能回到规则与常识轨道。但别被比喻迷惑,现实远没有那么简单。
先说一句冷峻的现实:关税从来不是单纯的“政策杠杆”,而是政治信任的炸药。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对外关税率跃升至数十年最高水平,最新一轮“对等关税”于8月7日生效,直接把全球贸易关系推入高度不确定的状态。短期内,美国进口出现了“抢在关税前囤货”的异动,这实际上制造了虚假的增长假象——企业把需求提前挪动了一两季度,并不等于长期贸易恢复。世贸组织已据此下调了202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将其从2.5%砍至1.8%,明确点明高关税将在未来拖累贸易与投资。把关税比作会“融化的冰块”,听起来聪明;但当冰块化作海水漫上岸时,受灾的却是最脆弱的国家与企业。
贝森特的逻辑也有其自洽之处:若真的能通过谈判把工业链部分拉回美国、让进口量实质下降,那么理论上贸易逆差会收窄,关税的“理由”也会消失。但这套思路隐藏两个危险的前提。第一,它假设贸易失衡主要由制造业外移与不公平竞争造成,而忽视了服务贸易盈余、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地位、资本账户流动等更深层次的宏观因素。把复杂的经常账户问题简单归因并用关税“修复”,既可能无效,也会引发报复性措施。第二,它把产业回流视为一种可快速实现的政策目标,忽视了供给链重构、成本差异与产业配套的长期性。若只是通过关税制造短期“回流幻影”,最终留下的只会是更高的生产成本与企业的长期不确定性。
从国际反应看,贝森特承诺“谈判会在10月底完成”的说法既是政治稳场术,也是时间换取空间的策略。事实是,多个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从日本到欧盟再到印度——都对美国新关税表达强烈不满,部分国家在与美方磋商以避免双重征税或寻找豁免条款。美国以关税作为谈判筹码,会把盟友推向更深的防御模式:一方面,他们会寻求快速让步来免受巨大成本;另一方面,更长期的反应是重塑供应链与寻求替代市场,从而削弱美国作为首选市场的吸引力。换言之,关税可能短期闪亮,长期却蚕食地缘经济关系与美国的软实力。
更要警惕的是政策的可逆性与信任损失。一项研究或一句承诺无法抵消企业与国家在遭遇政策震荡后所做的“保险性调整”——厂商会多元化采购、投资者会转向更稳定的司法与营商环境、盟友会寻找长期替代。贝森特可以把关税比为“会融化的冰块”,但对方也会把美国的贸易政策记在账本上,作为未来谈判、投资与安全合作的变量。信任一旦损毁,修复比宣布“削减关税”要困难得多。
最后,贝森特关于美联储继任人的表态以及对美联储独立性的重申,把这场贸易争端放在更宽的宏观框架中来看更有意义。他表示寻找“前瞻性而非仅凭历史数据”的新主席,并亲自牵头遴选,这显示出财政层面正试图通过更主动的宏观政策与结构性调整来对冲关税带来的冲击。然而,把货币政策与关税政策同台操作,要求的是政策协调与长期战略,而非情绪化的短期手段。否则,最终买单的将是国民经济的稳定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
如果要对“冰块”理论给出务实的检验清单,至少需要四项保障:第一,贸易谈判必须以可核查的、法律约束力的条款为基础,而不是政治口头承诺;第二,任何所谓“生产回流”都应伴随长期税收、教育与产业政策支持,确保其非一次性迁移;第三,关税的取消或减少须与具体的、可衡量的失衡改善指标挂钩,并由第三方(如WTO或独立审计机构)验证;第四,在谈判与调整期间,应有缓冲机制保护中小企业与低收入消费者,避免让他们为大国博弈埋单。没有这些制度化保障,“冰块”不过是装在政治秀场里的冷饮,喝完后只剩头痛和高额账单。
贝森特的言辞给了市场一个窗口:谈判仍有回旋余地,关税不是铁钉。但政策制定者、企业与公众应保持清醒——贸易并不只是数字游戏,而是由无数企业信心、供应链节点与国际承诺共同支撑的复杂生态。把关税当作短期工具以图政治胜利的同时,很可能把结构性的问题和长期成本甩给社会与未来。短期的“冰块融化”若不能转化为规则与制度的重建,最终被消耗的,只会是全球贸易的信任资本与普通人的生活质量。贝森特可以承诺“可能减少”,但世界需要的是可验证的路径,而不是一句暖心的比喻。
倍顺网-倍顺网官网-股票配资平台网-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