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近在看我们芯片产业的拓荒史,真是感慨万千。
2000年,张汝京在上海创办中芯国际。当时,我们大陆在晶圆代工这块,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但中芯国际创造了一个奇迹。别人建一条8英寸产线,少说要三年。张汝京只用了18个月。
这就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在那个年代,我们缺设备、缺人才、缺工艺。中芯国际是怎么“平地起高楼”的?
这到底是“砸钱”砸出来的奇迹,还是另有什么“秘密武器”?
我特意去查了当年的资料。这背后的真相,可能比“砸钱”要震撼得多。
我看了《财新》等媒体的深度报道。2000年,张汝京从台湾飞到上海,在张江高科园区扎下来。他不是一个人来的。
他带来了一个“梦幻天团”:300多名台湾工程师,外加100多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的外籍专家。
总共400多人的技术军团。
这...这哪是“从零开始”?这简直是“满级大佬”空降“新手村”。
这400多人,可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都是在德州仪器、台积电、华邦电子干了多年的老手。
他们带来的是什么?是当时我们最缺的“Know-How”。
是怎么调试设备,是怎么优化工艺参数,是怎么提升良品率,是怎么管理一条24小时运转的晶圆厂。
这些东西,是书本上学不来的,是砸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活图纸”。
这就像什么呢?
你花钱买了一堆最贵的乐高积木(设备),但你没有图纸,也不知道怎么拼。
结果张汝京不但自己来了,还带来了400个“乐高拼装大师”(工程师),他们脑子里就装着图纸(工艺)。
这速度,能不快吗?
这才是中芯国际能18个月建厂的真正底气。
但这又引出了一个更深的问题。
张汝京,到底凭什么能让这400多个“技术大牛”,放弃台湾和硅谷的优厚待遇,跟着他跑到当时还一片荒芜的张江?
难道只是因为“家国情怀”吗?
我又去查了张汝京自己的“牺牲”。
很多人以为,张汝京是放弃了台积电的股票。我核查了一下,发现故事更曲折。
张汝京在1997年加入台积电,帮张忠谋建厂。但他1999年就离开,自己创办了“世大集成电路”。
这家世大,干得非常好。结果在2000年,被台积电反手“恶意收购”了。
根据当时的报道,张汝京因为“股权承诺未兑现”和“控制权丧失”,愤而出走。
换句话说,他为了来大陆创办中芯,是实打实地放弃了世大被收购时,本该属于他的、那笔上亿美金的巨额股权。
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都押在了中芯上。
他是不是在用这种“牺牲”,来给那400名工程师“背书”?
当然,我们也不能光看“自嗨”。
这手“釜底抽薪”式的“团队移植”,是不是也有巨大的风险?
当然有。
台积电可不是吃素的。
我查了下当年的官司。台积电在2003年,就在美国加州起诉中芯国际。这场官司打了好几年。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2009年,双方和解。我看了下和解协议,中芯国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赔偿2亿美金现金,外加10%的公司股份。
张汝京本人,也因为这个和解协议,被迫离开了中芯国际
这代价,是不是也同样“触目惊心”?
这才是“B面”的现实。
但张汝京这个人,好像就是“打不死”。
离开中芯后,他是不是就退休了?没有。
2014年,他又出手了。他创办了上海新昇半导体。
这次他搞什么?12英寸大硅片!
这又是一个当年100%被卡脖子的领域,是我们芯片制造的“地基”。
结果,三年后,新昇半导体就量产了,又一次打破了进口垄断。
这...这是不是就是那一代拓荒者的“执念”?
所以,回过头来看。中芯国际的“18个月神话”,靠的到底是什么?
是那10亿美金的启动资金吗?
还是那400个背井离乡的工程师?
还是说,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有了张汝京这个“带路人”?
#张汝京 #中芯国际 #芯片 #台积电 #供应链
参考信源
[财新网]—(《芯片“教父”张汝京:三次创业 “中国芯”的拓荒与回归》)
[第一财经]—(张汝京:中国芯片的“拓荒者”)
[路透社 (Reuters)]—(TSMC, SMIC settle long-running legal dispute)
[新华网]—(上海新昇12英寸大硅片:打破垄断 填补空白)
倍顺网-倍顺网官网-股票配资平台网-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