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的人物群像中,若要论及谁的死亡最具震撼力与悲剧色彩,恐怕无人能超越曾经权倾朝野的年羹尧大将军。这位从雍亲王府走出的家奴,凭借步步经营最终登上抚远大将军的高位,其生活之奢靡令人咋舌——食菜只取白菜心,食肉仅选里脊肉,甚至连就寝都效仿帝王翻牌子。这般骄纵跋扈的做派终究引来众怒,不仅满朝文武对其怨声载道,就连一手提拔他的主子雍正帝也动了杀心。
年羹尧的覆灭固然有多方势力推波助澜,但真正促使雍正帝痛下杀手的关键人物,正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屹立不倒的重臣张廷玉。令人费解的是,张廷玉一生行事向来谨小慎微,极少涉足得罪人的差事,为何在年羹尧的去留问题上,却明确表态支持将其处死?
一、西北大捷后的进京述职:盛极而衰的开端
年羹尧职业生涯的巅峰,无疑是雍正朝取得西北大捷后回京述职的时刻。然而正是这次进京,他一系列狂妄举动为日后的覆灭埋下隐患。正如此前分析李卫时所强调的:当臣子功绩大到帝王赏无可赏时,往往便是赐死之期。可惜彼时的年羹尧被权势蒙蔽双眼,未能参透这一亘古真理。
当他率领亲兵行至城门口时,雍正帝竟率领满朝文武亲自迎接。或许是被这盛大场面震慑而一时失神,或许是自恃功高本就认为理应享受此等礼遇——毕竟此前雍正帝在圣旨中曾许诺“你是朕的恩人,也是我大清的恩人,朕在北京等着你,为你庆功,做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给天下人看看!”最终,当老八胤禩下令“百官跪迎”时,年羹尧竟与部下端坐马上,冷眼注视百官伏地叩拜。
这一幕让跪地的官员们怨声四起,连隆科多都私下嘀咕“什么东西?”而孙嘉诚更是早已对年羹尧心生不满,见其如此飞扬跋扈,当即跳脚怒骂:“简直无人臣之理,我要参他!我要参他!”
二、从家奴到将军:恩宠背后的隐秘博弈
年羹尧的发迹之路颇具戏剧性,无论是雍正帝登基前还是登基后,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讨主子欢心的举动。但这份恩宠始终夹杂着附加条件,让雍正帝在重用之余亦心存芥蒂。
他初次登场是在扬州码头迎接老四胤禛,一句“在哪里都没有在主子身边安心”令胤禛大悦,随即将他带回京城。后因追缴户部欠款失利,在老八胤禩举荐下前往四川任职,直至胤禛借热河狩猎为年家抬旗,才将其重新拉拢。再后来,胤禛派他前往江夏镇“剿匪”,他先是试探康熙帝口风,后因贪念血洗江夏镇,迫使胤禛一面保他,一面派李卫前去监视。
当胤禛以举荐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为条件,让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时,他竟偷偷回京,先拜访老八胤禩而非主子。最终胤禛不得不纳年秋月为侧福晋,才稳住年羹尧的心。正如前文所言,帝王的赏赐终有穷尽之时,而年羹尧的野心却永无止境。此次回京,雍正帝直言:“你给大清立了大功,论理就是封你个王爷也不过分,不过自古以来异姓封王多没有好下场,朕这是爱护你!”
三、雍正帝的执政困境:为何执意宠信年羹尧?
若说雍正帝登基前拉拢年羹尧是为上位铺路,那么登基后仍对其百般宠信则令人费解。实则此时的雍正帝正深陷执政挫败感:新朝建立后推行的铸造新币、追缴欠款、开科取士及西北战事,前三者均遭遇欺骗——老八胤禩主持铸币暗中作梗,幸得孙嘉诚揭发;隆科多举荐的诺敏在追缴欠款中造假,被赐“天下第一巡抚”后打脸;张廷玉之弟张廷璐主持的科举竟出现舞弊大案。
唯独西北战事由心腹年羹尧统领,他急需一场胜利来巩固皇权,消除朝野质疑。这一点连邬思道都看得透彻,特意前往西北说服年羹尧决战,终获大捷。当老十三胤祥得知捷报却找不到雍正帝时,竟让张五哥当街高喊“西北大捷喽!”彼时正在佛堂念经的雍正帝听闻后,激动得泪流满面——他太需要这场胜利来证明自己了。
四、恩宠的底线:三次要求与年羹尧的拒绝
正因如此,雍正帝才反复强调年羹尧是“朕的恩人,是大清的恩人”,并许诺无论他提何条件都会应允。即便出现“百官跪迎”时的傲慢、“卸甲事件”的无礼,甚至“年选”带来的结党隐患,都未动摇年羹尧在雍正帝心中的地位。面对孙嘉诚的弹劾,雍正帝更是一压再压,即便孙嘉诚借天象弹劾并求雨成功,仍未改变帝王的判断。
为调和二人矛盾,雍正帝甚至亲自设宴,向年羹尧提出三点要求:“亮工啊,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那这每月一百五十万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缩减一些?”“那么这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在西北四省解决,不要朝廷另外筹款了?”然而这三点均被年羹尧拒绝——他并非无理取闹:叛军主力虽灭但仍有反扑可能,需兵力震慑;军需已压缩至最低,决战时开支是如今四倍;西北刚经历战火,百姓负担沉重,难以自筹。
五、孙嘉诚之死:表象下的权力算计
剧中年羹尧的覆灭始于诛杀孙嘉诚,此举点燃了清流弹劾的导火索,最终引来百官群起而攻之。但深究背后缘由,年羹尧双手早已沾满鲜血——江夏镇数百冤魂、大将富宁安、运粮粮道乃至雍正帝女婿哈庆生皆死于其手,此前雍正帝从未深究,为何独独孙嘉诚之死成了催命符?
事实上,雍正帝派孙嘉诚前往西北时,早已预料到可能被杀。孙嘉诚作为清流领袖,虽能左右舆论,却犯了“借天象干政”的大忌——他声称“京师久旱乃是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并借求雨成功树立权威。但“天象”本是帝王专用的政治工具,臣子以此抨击朝臣,无疑触碰了皇权红线:今日能借天象参年羹尧,他日便可参任何大臣,这是雍正帝绝不能容忍的。
六、新政推行:压垮年羹尧的核心矛盾
年羹尧真正的死因,在于他与雍正帝的政治路线发生根本冲突——拒绝推行新政。雍正帝支持西北战事的核心目的,是为战后全力推行新政铺路。他派孙嘉诚前往西北,实则是让其监督推行旗务整顿,甚至特意下朱谕警示:“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
倘若年羹尧主动配合新政,即便杀掉孙嘉诚,雍正帝也未必会动杀心。但他的拒绝触碰了帝王底线——此前清流派反对田文镜、旗主王爷反对新政,均被雍正帝强力镇压;甚至亲儿子弘时因可能阻碍新政,都被赐死。年羹尧的抗拒,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七、张廷玉的致命一击:为何是他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满朝文武都在弹劾年羹尧,但无人敢直言“处死”,唯独张廷玉对雍正帝说:“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这句表态彻底坚定了帝王的杀心。令人疑惑的是,张廷玉在雍正朝向来沉默寡言——明知铸币有猫腻却不直言,知晓诺敏造假却不劝阻,甚至亲弟弟张廷璐卷入科场舞弊案时,都不敢揭露幕后主使,为何独独在年羹尧一事上如此强硬?
追溯二人渊源,年羹尧血洗江夏镇前曾携礼拜访张廷玉,后者赠言“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年羹尧却置若罔闻,屠杀七八百口人。此外,张廷玉之父张英早有预言:“是儿音洪而厉,目炯而怒,纵使功名显达,亦难免祸,汝其远之!”更重要的是,孙嘉诚作为张廷玉欣赏的门生,被年羹尧诛杀后,张廷玉隐忍多时,终于借李绂之口道出杀心:“年羹尧仍穿黄马褂守城门,无非是炫耀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八、权力场中的生存智慧:张廷玉的复仇与算计
张廷玉与孙嘉诚的关系远比表面深厚:他曾在朝堂上力挺孙嘉诚,深夜前往其家宣读任命监察御史的旨意,二人实为政治同盟。孙嘉诚死后,张廷玉深知雍正帝有意清剿清流,刻意避开灵前上香,以免被推为领袖。直到时机成熟,才推出新清流领袖李绂作为“挡箭牌”,完成对年羹尧的致命一击。
这场博弈中,张廷玉的每一步都暗藏心机:他既借此报复年羹尧诛杀门生之仇,也向雍正帝证明“心腹也不可恃”,同时巩固了自己作为“外臣”的不可替代性。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上,张廷玉以“谨小慎微”为盾,以“精准出击”为矛,最终成为三朝不倒的政治常青树。
回望《雍正王朝》的权力棋局,年羹尧的覆灭与张廷玉的崛起,恰似一面镜子,照出封建王朝中臣子的生存法则——当功高震主时,唯有懂得收敛锋芒;当面临政治博弈时,唯有精准拿捏帝王心思。若换作寻常人置身剧中,恐怕难活过三集,更遑论在权力漩涡中觅得归宿。
#图文打卡计划#
倍顺网-倍顺网官网-股票配资平台网-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